Investing and Doing Business

Chinese Qingming Day 2 small

中国的清明节: 纪念过去,拥抱未来

引言: 今天,就是2024年4月4日,也是很特殊的日子,正是中国的“清明节”,国家法定节假日。这个节日的英文被许多人都翻译成Chinese Tomb Sweeping Day,The Pure Brightness Day of China,或者是Chinese All Souls’ Day,但实际上,我觉得最为合适的就是音译的Qingming Day,也是有着最重要象征意义。就像唐代诗人杜牧当时写下的这首诗《清明》: 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 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 如果用汉语来念,真的非常好听而且忧伤。当然,这首诗的含义和想表达的,就是说在清明节的一天,雨下的不停,路上的行人都神色愁闷黯然。我非常扫兴,想一个人喝一杯酒。找一个酒家来避雨。我向一位牧童打听?他指着遥远的地方,说了是“杏花村”。哦,原来还是“它”?当然,最后面的翻译是没有出现在诗文里面的,可是所有听到这首诗的人,一听就明白,因为“杏花村”就是每个人的想象。 下面,我来告诉大家,什么才是中国的清明节。 第一部分:为什么叫做“清明节”?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。 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,《岁时百问》中旧有谚语,那就是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 的确,这个句子得到了所有华人想表达内心的含义。 在今天,与节期甚近的“上巳、寒食”两节合一。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节附近进行扫墓、祭祖、郊游的习俗,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、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华传统节日。 第二部分:在中国,什么是寒食节和清明节? 寒食节和清明节在历史上是两个紧密相连但又有所区别的节日。起初,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,主要习俗是禁火吃冷食,其特点是在这一天,人们不使用火炉,不生火做饭,而是吃冷食。而清明节则主要是祭祖扫墓、踏青的节日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两个节日的时间相近,习俗和活动也开始相互融合。 寒食节的故事 传说在春秋时期,晋国有一位名叫介子推的忠臣,因为帮助晋文公重获王位而被赠予了一块肥沃的土地。后来,晋文公忘记了介子推的功绩,而介子推也不愿意去提醒晋文公。他选择隐居山林,不再出仕。晋文公后悔,想要找回介子推,派人放火烧山,希望逼他出来。介子推为了表示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,抱着他的母亲投火自焚。晋文公得知后非常悲痛,下令国中禁火三天,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。从此,人们便在每年的这一天吃冷食,不生火,以纪念介子推,这就是寒食节的起源。 寒食节到了清明节 东汉末年,因为寒食节禁火的习俗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,人们在这一天不仅禁止生火做饭,还会进行扫墓、祭祖等活动。到了唐宋时期,寒食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日,其习俗和意义进一步丰富,包括了纪念忠诚、孝道以及春天踏青、放飞风筝等活动。

Read More »
China Guru 1 small

中国上师: 人类最核心和最高级的思想流派之一

引言: 中国上师,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(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)。“宗师”这一词最早来自当时历史上著名的庄子,这就是《庄子.大宗师》。”大宗师”用英文来说,就是“Grand Master”。“意思是最值得敬仰的、尊崇的老师,这个称呼来源于中国的“道”家,在印度教和佛教教内的称呼是Guru(梵文梵语:गुरु)。同时,这个词经常被当成宗教性术语来使用。在道家、佛教、中国武术中,经常被用以尊称极具影响力的人物。在印度教及锡克教中,指引你灵性发展的宗教导师都被称为上师。在藏传佛教中也经常使用这个称号。我们今天就探讨一下这个人类最高级之一的词汇,China Guru。 第一部分:道家与中国上师的精神世界 在探索“中国上师”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时,我们不得不提到道家,这是一条贯穿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思想脉络。道家哲学,特别是通过老子和庄子等的教诲,为“大宗师”这一概念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基础和精神内涵。 1. 道家里的大宗师,也就是“上师”的出现 道家,一个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学派,以老子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,提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宇宙观和人生观。老子,作为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人物,不仅是一位哲学家,也被视为道家的最高领袖。老子,道家哲学的奠基人,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历史上的伟大智者,他的著作《道德经》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文献。开始就是,“道,可道,非常道。名,可名,非常名。” 老子的教导集中于“道”的理解和实践,提倡“无为而治”,强调通过顺其自然,不违反自然法则的生活方式,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。老子对“道”的阐述深刻影响了后世,尤其是对人们如何看待生命、宇宙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说庄子的“大宗师”。 2. 道家哲学的核心 道家哲学主张“道法自然”,强调顺应自然的法则和节奏生活。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上,更深远地影响了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。在道家看来,真正的智慧和内在平和来自于对“道”的认识和体验,即一种超越形式、不可言喻的宇宙原理。“无为而治”是道家的另一核心教义,主张在无为中发现生命的真谛,通过减少人为的干预来达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和谐。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,“大宗师”被视为是通达“道”的典范,他们不仅深谙宇宙的奥秘,更能引导他人发现和实践“道”的智慧。 3. “上师”在道家中的重要性 在道家中,“上师”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,更是引导人们理解和实践“道”的精神领袖。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,展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“无为而治”的原则,如何与宇宙自然法则和谐共存。这与其他宗教中对领袖或神职人员的看法形成鲜明对比。道家的“上师”不是依靠超自然力量的中介,而是通过深刻的哲学理解和生活实践,帮助人们达到精神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。 4. 道家与其他宗教教派的区别 道家哲学与其他宗教教派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其无神论特质。不同于基督教、伊斯兰教、佛教等宗教体系,它们有明确的神或超自然存在,道家强调的是“道”——一种超越个别神祇,无形而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。这种观点使道家在精神追求上不依赖任何个体化的神灵崇拜,而是通过理解宇宙的自然规律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思考。 5. 中国“上师”在道家中的重要性 在道家中,“上师”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,更是引导人们理解和实践“道”的精神领袖。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,展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“无为而治”的原则,如何与宇宙自然法则和谐共存。这与其他宗教中对领袖或神职人员的看法形成鲜明对比。道家的“上师”不是依靠超自然力量的中介,而是通过深刻的哲学理解和生活实践,帮助人们达到精神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。 第二部分:佛教与中国上师的精神世界 1. 中国佛教的特色与藏传佛教的区别 佛教自从公元1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,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融合与发展,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。禅宗和净土宗等中国佛教学派强调内心修行和直观悟性,追求通过冥想、念佛等修行方法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自我超越。中国佛教强调内心的修行和悟性,追求通过禅坐、念佛等方式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自我超越。 与此同时,鲜明对比的是藏传佛教,或称喇嘛教,其特色尤为突出。它于7世纪传入西藏,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宗教体系,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。藏传佛教以其严格的修行体系、丰富的宗教仪式、以及复杂的密宗哲学知识而著称。在这一传统中,喇嘛不仅是一种尊称,也代表着那些经过长期修行、完成特定闭关或具有深厚佛法修为的僧侣。在这一传统中,“喇嘛”成为了一种尊称,代表着那些经过长期修行、闭关或具有深厚佛法修为的僧侣。 2. “卍”字与上师的象征意义 “卍”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,在古代印度、波斯、希腊、埃及、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,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。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,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。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,“卍”字也传入中国。“卍”字有两种写法,一种是右旋,—种是左旋(“卐”)。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,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,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。

Read More »
Chinese Qingming Day 2 small

中国的清明节: 纪念过去,拥抱未来

引言: 今天,就是2024年4月4日,也是很特殊的日子,正是中国的“清明节”,国家法定节假日。这个节日的英文被许多人都翻译成Chinese Tomb Sweeping Day,The Pure Brightness Day of China,或者是Chinese All Souls’ Day,但实际上,我觉得最为合适的就是音译的Qingming Day,也是有着最重要象征意义。就像唐代诗人杜牧当时写下的这首诗《清明》: 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 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 如果用汉语来念,真的非常好听而且忧伤。当然,这首诗的含义和想表达的,就是说在清明节的一天,雨下的不停,路上的行人都神色愁闷黯然。我非常扫兴,想一个人喝一杯酒。找一个酒家来避雨。我向一位牧童打听?他指着遥远的地方,说了是“杏花村”。哦,原来还是“它”?当然,最后面的翻译是没有出现在诗文里面的,可是所有听到这首诗的人,一听就明白,因为“杏花村”就是每个人的想象。 下面,我来告诉大家,什么才是中国的清明节。 第一部分:为什么叫做“清明节”?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。

Read More »
China Guru 1 small

中国上师: 人类最核心和最高级的思想流派之一

引言: 中国上师,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(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)。“宗师”这一词最早来自当时历史上著名的庄子,这就是《庄子.大宗师》。”大宗师”用英文来说,就是“Grand Master”。“意思是最值得敬仰的、尊崇的老师,这个称呼来源于中国的“道”家,在印度教和佛教教内的称呼是Guru(梵文梵语:गुरु)。同时,这个词经常被当成宗教性术语来使用。在道家、佛教、中国武术中,经常被用以尊称极具影响力的人物。在印度教及锡克教中,指引你灵性发展的宗教导师都被称为上师。在藏传佛教中也经常使用这个称号。我们今天就探讨一下这个人类最高级之一的词汇,China Guru。 第一部分:道家与中国上师的精神世界 在探索“中国上师”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时,我们不得不提到道家,这是一条贯穿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思想脉络。道家哲学,特别是通过老子和庄子等的教诲,为“大宗师”这一概念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基础和精神内涵。 1. 道家里的大宗师,也就是“上师”的出现 道家,一个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学派,以老子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,提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宇宙观和人生观。老子,作为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人物,不仅是一位哲学家,也被视为道家的最高领袖。老子,道家哲学的奠基人,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历史上的伟大智者,他的著作《道德经》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文献。开始就是,“道,可道,非常道。名,可名,非常名。” 老子的教导集中于“道”的理解和实践,提倡“无为而治”,强调通过顺其自然,不违反自然法则的生活方式,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。老子对“道”的阐述深刻影响了后世,尤其是对人们如何看待生命、宇宙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说庄子的“大宗师”。 2. 道家哲学的核心 道家哲学主张“道法自然”,强调顺应自然的法则和节奏生活。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上,更深远地影响了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。在道家看来,真正的智慧和内在平和来自于对“道”的认识和体验,即一种超越形式、不可言喻的宇宙原理。“无为而治”是道家的另一核心教义,主张在无为中发现生命的真谛,通过减少人为的干预来达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和谐。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,“大宗师”被视为是通达“道”的典范,他们不仅深谙宇宙的奥秘,更能引导他人发现和实践“道”的智慧。 3. “上师”在道家中的重要性 在道家中,“上师”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,更是引导人们理解和实践“道”的精神领袖。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,展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“无为而治”的原则,如何与宇宙自然法则和谐共存。这与其他宗教中对领袖或神职人员的看法形成鲜明对比。道家的“上师”不是依靠超自然力量的中介,而是通过深刻的哲学理解和生活实践,帮助人们达到精神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。 4. 道家与其他宗教教派的区别 道家哲学与其他宗教教派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其无神论特质。不同于基督教、伊斯兰教、佛教等宗教体系,它们有明确的神或超自然存在,道家强调的是“道”——一种超越个别神祇,无形而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。这种观点使道家在精神追求上不依赖任何个体化的神灵崇拜,而是通过理解宇宙的自然规律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思考。 5.

Read More »
Search All Post
Recent Posts